受眾管理的重要性,區分了第三方興趣受眾限制(不精準、重疊率高、難追蹤轉換)與第一方受眾高價值;指導如何透過五個技巧聰明投遞第三方受眾,包括細分區隔、設定人口屬性估算受眾量體建立數位關係優先分配預算;並強調第一方受眾應依行銷漏斗(淺、中、深)和互動深度分群打包,利用 Key 值(手機、Email)串接 DMP/CDP 或 CRM 系統,實現精準分眾與優化行銷腳本。

受眾管理 (Audience Management)

  • 受眾設定的重要性:行銷工作重要一環,幫助找到產品合適受眾.
  • 了解受眾的方法:市調公司資料、導入 DMP/CDP 系統. 程序化購買平台(如 Facebook, Google)提供現成的興趣 TA.
  • 第三方興趣受眾 (第三方 Data)
    • 平台根據使用者數位行為收集而來.
    • 使用時可能感覺「毛毛的」,不確定其定義是否精確.
    • 第三方興趣受眾的限制/問題
      • 成效通常不如 RT (Retargeting).
      • 常只能片面描述使用者數位行為,無法滿足所有廣告主業務需求. 興趣描述單一,不清楚系統判斷依據. 難以應用於製造業 B2B 等行業.
      • 重疊率高:使用者可能有很多興趣標籤,導致廣告投遞不精準. 系統難以分辨興趣權重.
      • 難以追蹤轉換表現:每次設定都像新客,非穩定可打包追蹤的受眾 Pool,邊界不清楚,難做長期追蹤. 適合用於數位足跡淺的新客投放,成效無法穩定累積.
    • 為何仍愛用:許多客戶/品牌缺乏自身線上 Data,通路多在實體門市,線上 engagement 不深,不得不依賴平台提供的興趣受眾.
  • 聰明投遞興趣受眾的五個小撇步
    • 善用數位工具的區隔,劃分受眾:利用工具細分受眾(如 Google 的潛在目標受眾、生活型態/共鳴度),結合交錯比對設計行銷企劃受眾. 細分不一定最好,需與業務相關. 依行銷企劃用最細節的區隔設定受眾.
    • 廣告一定要設定年齡、性別、語言等人口屬性區隔:與興趣交集使用,讓廣告更精準. 可避免廣告投給「來路不明」使用者,保護品牌預算.
    • 抓出設定受眾的 Pool 數:了解受眾量,估算成本. Facebook 易算 Pool 數. Google 難算(興趣標籤重疊),建議多使用自訂受眾 (Custom Audiences) 或類似受眾 (Similar Audiences) 來估算 Pool 大小.
    • 找到商品與受眾之間的數位關係:指與業務的接觸點. 第三方資料不如第一方精準. 利用 Google/LINE 的數位生活型態、購買行為分眾. 發想結合購買行為與生活型態興趣(如「想買汽車的人」受眾包),用數位手段描述使用者,建立數位關係. 多使用不同區隔.
    • 優先把廣告留給會購買的使用者:資源有限,受眾研究後列出最有潛力購買的受眾,優先將預算分配給表現預期較好的使用者. 實際需看 Post-Buy 結果.
  • 第一方受眾管理
    • 適用於業務以數位為主、有大量自媒體 Data 的客戶.
    • 使用者會在自媒體上留下數位足跡,engage 越深價值越高.
    • 應收集使用者歷程與業務接觸點,打包分群. 有整理的受眾資料才有價值.
    • 根據行銷漏斗,依 engage 深度分群:淺 (淺的 engage)、中 (中的 engage)、深 (深的 engage).
    • 對應行銷目標:品牌印象 (Awareness)、產品考慮認知 (Consideration/Recognition)、採取行動/購買 (Action/Purchase)、忠誠度 (Loyalty).
    • 將使用者互動行為(如看影片、放入購物車)在系統中做成資料包.
    • 依不同資料來源(跨平台)管理.
    • 可根據受眾 list 設計行銷漏斗,在媒體平台建立完整使用者歷程.
    • DMP/CDP 或 CRM 系統有助於行銷人員作業,協助分析客戶、產品、消費資料、庫存,優化行銷腳本.
    • 媒體購買串接的關鍵:Key 值 (共同維度).
    • 行銷界常用 Key 值:行動電話號碼、Email.
    • 名單上傳到 Facebook/Google 需透過 Key 值辨識. 好的系統串聯需找到共同維度.
找出使用者與業務的接觸點是受眾分眾的精華. 企業不同階段任務不同,溝通受眾也不同. 行銷人員需學會企劃分析受眾或選擇對的代理商,才能挑對受眾達成目標. 不能只 Focus 在受眾能否長期實現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