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業社群經營,不能僅依賴單一小編的迷因或創意,而必須建立完善的內容審核、風險管理與團隊協作機制,最終將社群轉變為能與粉絲共創內容並建立長期關係的系統。
社群操作手法:
獨特的內容策略:
- 核心策略是將嚴肅的資訊巧妙地結合各種「腦洞大開」的奇葩影片、動漫梗、網路迷因、時下流行梗、諧音梗,甚至是非常特殊的迷因梗。
- 儘管TA(目標受眾)是否正確曾引發客戶疑慮,但小編的目標是增加知名度。
大膽使用AI影片混搭網路語言:
- 小編不只使用梗圖,還大量製作AI生成影片,影片品質甚至被認為有「電影感」。
熟悉社群生態:
- 網路二創熟悉,御宅文化,形成了致敬動漫的發文風格。
- 公司給予很大的創作空間,但小編有原則:不碰政治敏感議題。
- 小編也常在其他粉專進行「海巡互動」,顯示對社群生態的深入了解。
企業社群經營的必修課與反思
一個社群帳號的成功不僅依賴小編的創意,也取決於企業是否準備好承接創意帶來的影響。從帳號爆紅到品牌穩定,企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內容靠創意,經營要靠機制:
- 許多企業將社群行銷視為邊角料,直到貼文爆紅才開始緊張。
- 企業應事先準備好遊戲規則:小編如何發文、遇到爭議如何處理、品牌的底線在哪。
- 缺乏準備會導致無法接住話題、無法妥善處理爭議等問題。
一人英雄 vs. 團隊協作:
- 社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小編一人,包辦創意、執行和風格。
- 雖然爆紅靠個人魅力和創作能量,但當爭議發生、小編離職後,帳號會失去重心。
- 粉專在小編離職後更新明顯減少,這提醒企業社群不能只靠一位英雄,需要後端有清晰的分工、支援與接續機制,才能讓品牌帳號穩定長跑。
監督 vs. 授權:企業應如何拿捏:
- 過度放任(「放牛吃草」)會導致出事後難以補救。
- 過度管理(「什麼都要管」)會導致小編做不久,內容也僵化。
- 重點在於建立有彈性的授權制度:
- 明確何種類型的內容可完全放手。
- 何種類型需內部提報。
- 爭議性話題由誰評估。
- 是否有風險處理的標準流程。
- 授權不是放棄監督,而是用制度和機制為創意設定邊界,同時給予發揮空間,避免小編承擔所有風險,或企業社群過於死板而無法吸引粉絲。
企業社群經營的新思考方向
企業社群的最終任務是宣傳和變現,但其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建立關係。因為只有建立起關係,粉絲才願意停下來聽品牌說話,甚至在風向轉變時願意支持品牌,使品牌不僅靠一篇貼文爆紅,而是靠長期信任累積的社群韌性走下去。
個人帳號不等於品牌帳號:
- 這是小編和企業都必須清楚的重要認知。
- 個人帳號可以風格明確、情緒強烈、以自我為出發點。
- 品牌帳號牽涉品牌形象、商業決策、法規風險,甚至需要多部門協作。
- 數位原住民世代(Z世代)熟悉社群生態,能輕易做出有社群感的內容,但企業不應將品牌社群完全交由小編一人處理。
- 用個人創作者邏輯操盤企業社群,短期雖有效果,長期卻易出現管理真空、標準不一,甚至產生公關危機。
- 企業需要一套能支持創意、管理風險、並協同發生的共創系統。
從社群內容創作走向跨部門任務協作:
- 例如其社群團隊由各相關部門員工組成,能快速安撫、積極處理顧客抱怨,並將之轉化為提升形象、帶動銷售的成功行銷案例。
- 企業應思考內部是否有支持小編發揮創意、又能快速回應外部的內部共創機制。
從粉絲宣傳走向與粉絲共玩內容:
- 社群內容不應只是品牌單方面發出的訊息,更可以是大家共同完成的作品。
- 形式可以包括:開放式梗圖互動、消費者投稿、迷因二創、KOL聯名企劃等。
- 讓TA參與進來是創造關係的關鍵。
- 企業需思考哪些是品牌不可撼動的,哪些是可以放下框架與粉絲共玩的。
- 迷因只是內容的一種表現形式,如何拿捏運用尺度,只要企業把自媒體經營目標和對象設定清楚,自然就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