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影響力 (De-influencing) 是一種網紅勸粉絲不要衝動消費的趨勢,它對品牌造成口碑損失,並在台灣體現為對網紅團購的反感,消費者厭惡其過度推銷商品易踩雷等問題;品牌和創作者應重視此現象,並透過破圈層(與不同類型網紅合作)和經營品牌自媒體分散風險找到新客源累積長期品牌資產,以在商業模式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實現共生共存。

`

  • 去影響力 (De-influencing):簡單來說,就是網紅開始告訴粉絲什麼東西不要買. 勸粉絲在看到其他網紅推薦產品時不要衝動消費,花錢要三思而後行.
  • 對品牌的影響:如果產品被列入「不要買」清單,品牌會損失生意. 這種網紅口碑效應對品牌傷害很大.
  • 應對策略:腦筋快的 KOC (Key Opinion Consumer) 和品牌已經找到新宣傳方式. 他們利用告訴粉絲不要買什麼產品後,再推薦其他替代性產品. 這變成變相的競品比較,達到宣傳效果.
  • 台灣的去影響力現象:在台灣以另一種形式反映出來,例如 Dcard 上「有人跟我一樣討厭網紅團購嗎」的討論串,引發熱烈討論.
    • 反感網紅團購的原因:
      • 一打開社群就看到一堆團購推銷,感到厭煩.
      • 喜歡的 KOC 不再認真做內容,轉而開團推銷,導致脫粉、退追蹤.
      • 團購商品不一定比較便宜,有時購買門檻高,沒有真正省到錢.
      • 商品不一定好用,容易踩雷,有時與網紅介紹效果有差異. 可能網紅並非真心推薦,只是為了賺錢,甚至平時根本沒在使用.
      • 非常可能遇到來源不明的產品,像早期地下電台賣藥,不知道買了什麼、吃了什麼. (這點非常恐怖).
    • 支持網紅團購的觀點:認為這是 KOC 流量變現方式,不喜歡可以不看、不買. 網紅也需要生存.
  • 現象的重要性:無論正反意見,品牌和創作者都應重視這個現象. 團購是網紅行銷中最容易反映生意效果的方式,現在反感團購,可能進一步影響導購和觸購,導致整體網紅行銷效益變差.
  • 對創作者的傷害:過多推銷會造成脫粉,擠壓內容創作時間和版面. 等到推銷行不通想回頭經營內容時,可能為時已晚,甚至帳號要砍掉重練.
  • 應對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
    • 破圈層:行銷漏斗頂端的開口越大,底部的成果越多. 不要局限於只與特定類型的網紅合作. 例如賣年輕人產品不只找年輕網紅,口紅不只找女性網紅. 找不同圈層的網紅合作,如男性網紅分享口紅使用感受,可能對女性消費者更有說服力.
    • 經營自媒體:品牌自己成為創作者經營自媒體. 這樣可以從自媒體中找到真正的金主,讓生意長久持續.
    • (其他方法):來源中提到「四招保命術」,但只詳細說明了「破圈層」和「經營自媒體」,並未完整列出四招. 不過提到了與同一位網紅合作需要多次接觸才能打動觀眾 (官方數據顯示 Facebook 時代至少要 15 次觸及). 與網紅長期合作可能不容易,會遇到費用談判、網紅是否願作「類代言」等問題.
  • 共生共存:導購、觸購、團購等商業模式不會消失,只會以不同形態存在. 找到與其共生共存的方法才能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