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網路行銷公司習慣以客戶案例當宣傳,但缺乏專業與道德,只會操作免費工具與廣告報表,真正關鍵在於是否能為客戶負責並持續優化。

最近參考了幾位網路行銷公司或社群,內容不外乎就是和哪間大客戶一起吃下午茶、談案子,或是希望粉絲加入社群,以便有更多的分享活動。這些炫耀文也不忘增加互動,這似乎成了大家對網路服務的既定印象:

看不到實際服務成果的情況下,只能透過貼文來判斷,自己是否該找所謂的「達人」來服務。

我自己開社群,一定沒東西可貼。好幾年前也想過這麼做,但最後放棄,原因在於合約裡都有隱私條款,明確規定保護客戶與公司的隱私,不能公開任何資料,無論是網站、關鍵字行銷還是社群經營案例都是如此。良好的網路行銷公司,對客戶應該是「保護」而不是「利用」。不該把客戶案例拿來當宣傳素材,甚至曝光後再搭配打折優惠。就算客戶同意,但站在商業立場來看,這樣的做法反而是最不妥當的!

你讓大家知道某公司來找你做網路行銷,等於也讓它的對手知道它投入這一塊怎麼投;再加上你自己也因此獲得曝光,讓更多潛在客戶找上門。問題是兩邊都找你,兩邊都在接受技術指導,最後拼的就只剩下誰的廣告費能砸得更多。這樣的角色叫「生意人」,而不是「網路行銷人」!

知道同業有做網路行銷,那麼他做了什麼、錢花在哪裡,國外工具都可以查得到。如此一來,我的策略就能完全針對對手來調整。這些網路行銷公司有想過這一點?還是只要業主肯砸錢,就拼個魚死網破?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提供技術」,並不需要「提供道德」?

回想當年 SEO 風靡的時候,曾經成立過非常多這類公司,幾年後倒光一片。如今「網路行銷」又被炒熱,又是一堆打著這名號的公司和老師冒出來。說穿了,這些網路行銷技術在谷歌網站都找得到,加上不像外國人願意分享,才誤以為「會網路行銷」是一件多厲害的事。自稱網路行銷人,在 Youtube 影片,你真的覺得看了那些影片,對你會有幫助嗎?到頭來,不還是捧著銀子,乖乖當棋子。

大多數網路行銷公司讓客戶支付「代操作費」,實際上只是拿 Google 免費工具或其他服務,再加上 Facebook 付費廣告,然後把報表交給客戶看而已。其實 Google 分析和 Facebook 廣告並不難操作,兩者都有完整的中文說明。

當你是客戶時,不妨問問你的網路行銷公司:

為什麼當數據不如預期時,總是聽到各種搪塞的理由? 而不是針對下降的數據,提出一套完整的改善方案? 每週開會,好像都只是「新的開始」。 上一週討論過的問題,後續呢?改進後的效果呢?結果一週混過一週,最後只是混到下一次收費。

大公司未必就代表優良,小公司也未必不專業。能不能真正為客戶負責提升業績,才是關鍵。所以——貨比三家,才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