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媒體優化的真正意義是推動生意目標,優化師與客戶應透過成效指標連結技術與商業,並在KPI 衝突時明確排列優先順序(通常以生意達成為首要),同時認知到程序化購買成本受 TA Pool 大小和設定複雜度影響,優化師的任務是透過不斷測試和提升品質分數,在成本與量體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數位媒體優化的真正意義,以及如何將媒體操作與生意目標連結。
- 核心概念:
- 優化不只是操作系統,而是要推動生意。
- 優化師的技術專業與客戶的生意目標之間需要一個橋樑,這個橋樑就是成效指標。
- 品牌有許多行銷 KPI (成本型:CPM, CPC, CPV;比率型:CTR, VTR;績效型:CPS, CPL, CPA, ROAS)。
- KPI 之間常有衝突,無法同時達到所有目標,需要取捨。
- 績效行銷是透過指標來推動購買。系統根據目標值 (如 CPC) 來出價,預估可達到的點擊量。
- 代理商與客戶應共同找出媒體指標與轉換指標之間的斷點,了解媒體買到什麼程度能推動轉換。
- 績效行銷常用 KPI: 生意達成 (Revenue Target)、單位成本 (CPA)、廣告投報率 (ROAS)。
- 目標取捨與優先順序: 當環境不利或產品受限無法同時達成多重 KPI 時 (如暖冬賣冬衣),客戶需要排列 KPI 的優先順序。
- 通常生意達成 (Revenue Target) 是第一優先。
- 其次才是效益率 (CPA, ROAS)。
- 為達成生意目標,有時需要接受較高的單位成本。代理商需向客戶解釋這些取捨和優化層級。
- 優化與競價成本:
- 成本是協助理性判斷的重要訊號。
- 競價受稀缺性影響: 競爭者多或量體有限時,成本必然高。
- 程序化購買的成本影響因素:
- 投放 TA Pool 大小: Pool 越小,成本越高。
- 設定複雜度: 指令越多,成本越高。
- 當 Pool 變小或設定變複雜時,需要提高出價才能取得量。
- 出價不等於最終成本: 有時高出價反而實際成本低,因為系統認為你的廣告表現好 (Over 預期)。
- 品質分數: 系統對素材的預期表現。表現超越預期可獲得折扣,降低實際成本。優化就是要提升品質分數,爭取更多媒體優化空間。
- 精準鎖定 TA 的迷思: 客戶認為鎖定越精準越便宜,但系統對精準 TA 期望也高,若未達成預期,成本可能更高。
- 不可控因素: 環境或消費者行為變化 (如疫情) 會影響廣告表現。代理商需要測試和分析。
- 優化流程: 不斷測試 (Test) -> 找出脈絡 (Find Pattern) -> 再測試 -> 再找出脈絡 -> 下結論 -> 測試 (Test) -> 優化 (Optimize) -> 擴充 (Expand)。優化之道無他,唯多測試。
- 總結重點:
- 明確目標: 若多重目標,務必排列優先順序,以便代理商發揮最佳成效。
- 優化碰上競價成本: 依目標優先順序給予不同優化空間。當生意最重要時,單位成本 (CPC, ROAS) 是可以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