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AI 搜尋工具導致的 Google 廣告點擊成本上升,廣告主應採行多種廣告類型並搭配正確數據給 AI 學習,藉此降低整體平均成本。
Google 廣告點擊成本(CPC)上漲的現象與嚴重性
- Google 的點擊成本正變得貴得離譜。
- 有些行業的 CPC 比去年足足貴了一倍,例如 2023 年還是 20 塊一次點擊,現在變成 50 塊一次點擊。
- 這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普遍的現象。
- 這種上漲不僅僅是開始,而是表示 Google 搜尋和廣告規則都在改變。
- 最終結果是:要麼花更多錢,要麼調整策略,否則將被市場淘汰。
- 解決此問題需要一套全新的廣告邏輯思維,不能只靠調整出價或關鍵字。
Google CPC 上漲的三大原因
使用者搜尋習慣改變
- 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 ChatGPT、Gemini、Perplexity AI 等 AI 搜尋工具。
- 這些 AI 搜尋工具在 2023 年已搶占了 Google 搜尋市場份額接近 5%,且這個比例會持續上升。
- 當 Google 搜尋量減少,Google 廣告展示的次數也會跟著變少。
- 投放廣告的人數卻沒有減少,導致僧多粥少,原本競價的遊戲規則下,自然單次點擊成本就會上漲。
- 這並不是短期現象,因為使用者一旦習慣 AI 工具,就不會輕易離開。
Google AI Overview 的出現進一步壓縮廣告空間
- 即使使用者仍在 Google 搜尋,Google 自己也加入了 AI Overview 功能。
- AI Overview 的出現佔用了搜尋結果頁的位置,即使它不是永遠出現在首位.
- 原本搜尋結果頁上方可展示四條、下方三條廣告,但現在空間被佔用,最多每頁只展示兩到四條廣告。
- 廣告展示空間變少,同樣會導致出價被提高。
Google Ads 自身 AI 學習功能的應用
- Google 最近推出了越來越多的 AI 功能,例如 PMAX、Demand Gen、Google AI Max。
- Google 越來越傾向使用 AI 來抓取關鍵字和展示廣告。
- 相較於以前的關鍵字比對類型,Google 更傾向使用語意來分析搜尋用戶背後的真正意圖。
- 這意味著廣告不只會在你設定的關鍵字上顯示,還會在許多可能相關的搜尋上展示。
- 雖然這聽起來智能,但問題是可能在許多不那麼精準的搜尋上被曝光和點擊,導致花費多但轉換少。
- 直白來說,廣告的觸及範圍廣了,但量沒有上升多少,所以換算下來,單次點擊成本就變高了。
解決 CPC 高漲問題的策略
傳統的關鍵字精準度、品質分數提升、文案貼近搜尋用戶用語等方式已無法解決當前問題。需要從整體行銷策略出發,提升一個維度。
三個降低 CPC 的策略
應用 4 到 6 種不同的廣告活動類型
過去可能只靠一兩種廣告類型(如搜尋廣告或電商的搜尋加購物廣告)就能取得不錯效果。
但現在如果只靠一種廣告活動打天下,CPC 會高到不敢看,效果也不好。
建議除了應用程式廣告(App ads)和智慧型廣告(Smart Campaigns)使用較少外,剩下的六種廣告類型(搜尋、購物、GDN、YouTube、PMAX、Demand Gen)都應思考如何使用。
案例一:電商
- 搜尋廣告:針對高意圖關鍵字,如「乳清蛋白推薦」、「哪個牌子的蛋白粉好」,這些用戶有明確購買意圖,準備下單,直接搶轉換。
- 購物廣告:展示產品外觀、價格、評價,在搜尋結果中以三明治卡片形式呈現,對比競品優勢。
- 搜尋與購物廣告主要用於抓取明確購買意圖的搜尋者,直接搶轉換。
- GDN (多媒體聯播網):建議用於再行銷功能,針對看過網站但未下單、或看過產品頁但未加入購物車的用戶,透過圖片廣告將其拉回,提升整體轉換率。
- PMAX (最高成效廣告):整合 Google 多個平台(搜尋、購物、YouTube、Gmail、探索頁面等),自動挖掘可能感興趣的新客戶,克服搜尋量減少、廣告空間變小問題。
- YouTube 廣告:拍攝短影音介紹產品特色、品牌理念、使用方式,投放在健身、運動、營養類影片前,達到教育和品牌曝光效果,對於新產品尤其重要。
- Demand Gen (需求開發廣告):廣告類型出現在 YouTube Shorts、Gmail、Google Discover,適合用吸睛的圖片、影片或短影音吸引潛在用戶,特別是那些還沒開始主動搜尋但可能對產品感興趣的人。
案例二:服務業
- 搜尋廣告:主力廣告活動,針對強烈意圖的搜尋字,如「近視雷射推薦」、「白內障手術費用」、「眼科診所台中」,這些搜尋者已有需求,甚至在比價或看評價。
- 購物廣告:眼科診所不適用購物廣告,因無實體商品,此部分可略過。
- 服務業主力的轉換可圍繞搜尋廣告為核心。
- GDN:同樣用於再行銷,瞄準曾造訪網站(如看過手術介紹頁、價格頁)或填寫諮詢表單但未電話預約的客戶,透過圖片/影音廣告提醒完成預約。
- PMAX:整合 Google 多平台自動探索需求正在形成的客戶。關鍵設定是 Audience Signals (目標客群信號),可給 Google 方向,如曾搜尋過「視力模糊怎麼辦」或對眼睛保健感興趣的人,讓 Google 自動擴展尋找受眾,避免廣告亂投。
- YouTube 廣告:若廣告法令允許,可請醫師拍攝影片說明手術流程、安全性、常見問題,放在健康、眼睛保健類影片前播放,有教育效果,提高品牌信任度。
- Demand Gen:使用之前拍好的短影音、見證影片,出現在 Gmail、YouTube Shorts、Google Discover,吸引那些正在看醫療、生活、健康內容但還未主動搜尋的潛在用戶。
- 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佈局方式。
分清楚每一種廣告類型的角色分工(主力與輔助)
- 許多人一開始會犯的錯誤是將所有廣告類型都開啟,結果造成廣告之間互相搶流量,預算混亂,報表雜亂。
- 主力廣告活動:如搜尋廣告和購物廣告。用於找出最有意圖的測試文案轉換的主戰場。這些廣告轉換率高,競爭激烈,CPC 也高,但值得且必須投資。
- 輔助廣告活動:如 GDN、PMAX、Demand Gen 廣告。有兩大任務:
- 拉回已流失的潛在客戶。
- 提前接觸還沒開始搜尋的族群。
- 它們的貢獻是讓整體 CPC 水平下調到可接受的水平。
- 真正的目標不是壓低搜尋廣告的 CPC,而是降低整體投放廣告的 CPC 平均值,使其回到正常水平。例如,搜尋廣告一個點擊可能要 50 元,但透過其他輔助廣告類型進行提前教育和再行銷去補足,讓整體每筆轉換的成本降到 20 元,這才是正確降低 CPC 的做法。
- 降低 CPC 不是跟 Google 砍價,而是透過主力與輔助廣告類型的佈局。
給 Google 餵養正確的數據,讓 AI 幫你找到對的人
- Google 許多廣告活動都靠 AI 學習,若提供的資料不準確,AI 會學習混亂。
- 第一:告訴 Google 誰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客戶。
- 電商:每筆成交就是一筆轉換,比較簡單。
- 服務業:填表單、預約、來電諮詢不一定代表成交。此時不能忽略 Offline Conversion (離線轉換),需要把真正成交的名單迴傳給 Google,讓它知道這些才是目標客戶。
- 第二:讓 Google AI 知道這些人究竟有什麼特徵。
- 例如他們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地區,他們之前看過哪些廣告、影片。
- 這些資訊可從 GA4 後台、表單後台或 CRM 工具整理出來。
- 即使無法將這些工具整合到 Google Ads,也可以手動上傳。
- 重點是讓 Google 知道誰才是正確的人,而非亂槍打鳥。
總結
- Google CPC 飆漲是因搜尋習慣改變導致的長期現象,無法透過傳統優化技巧解決。
- 真正要做的是透過整體佈局來下調整個廣告帳戶的 CPC 水平。
- 三個策略:
- 嘗試將四到六種廣告活動應用在廣告帳戶上。
- 分清楚每種廣告活動的角色:主力廣告活動用於打轉換,輔助廣告活動主要用於補足和補強。
- 把對的數據餵養給 Google,讓 AI 真正找到對的人。
- 降低 CPC 不是設法去砍 Google 的價,而是透過整體佈局下調,這才是真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