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 Hashtag 策略是行銷人累積內容資產與增加曝光機會的關鍵,品牌應遵循「現有的先選,專屬的要設計」原則,並設計出消費者願意使用的專屬標籤,同時必須警惕同溫層現象帶來的錯失潛客、行銷效果差等問題,並可透過將員工轉變為網紅(如台灣 BEAMS)的方式,利用員工的多元人設來打破並養大品牌同溫層

  • 不同世代的 Hashtag 用法-

    • Y 世代:用於murmur/OS,寫在 Hashtag 裡吸引人點開,引發好奇增加互動。
    • Z 世代:放如景點、美食 Hashtag 做紀錄。最重要是跟風蹭流量 (如 ootd)。
    • X 世代:用來畫重點 (Hashtag 變藍色很像螢光筆)。一眼知道重點。
  • 行銷人如何看待 Hashtag

    • 對品牌有兩大好處:
      • 1. 幫助品牌累積「內容資產」:為社群內容做記號 (即使是網紅的內容,加上品牌 Hashtag 就貼上品牌標籤)。
      • 2. 被演算法認識,增加「曝光機會」:幫助平台理解內容,推薦給對的用戶 (主頁或搜尋結果)。
  • 需要好好做 Hashtag 的平台

    • IG、TikTok、小紅書
    • Facebook 的 Hashtag 目前較弱。
  • 行銷 Hashtag 的使用禁忌

    • 不能使用個人化、會把系統弄暈的用法 (如加標點符號、無關內容)。系統無法辨識內容,導致沒人看/看不見
  • 品牌 Hashtag 設計策略-

    • 記住一句話:「現有的先選,專屬的要設計」。
    • 挑選現有 Hashtag (四種)流行話題主題相關社群類別其他相關。 (例:鹹酥雞品牌選台灣美食、鹹酥雞、Dcard美食版、少油少鹽)。
    • 設計品牌/產品專屬 Hashtag (四個重點)
      • 1. 與品牌/產品相關:有辨識度,不易被別的品牌拿走。
      • 2. 有搜尋量
      • 3. 消費者願意使用最重要。不要設計自嗨的 Hashtag (如 OOO領導品牌),太像廣告詞,網友/KOC 不願下,避免被聯想成業配文。
      • 4. (趣味點):設計有困難可找菜菜。
    • 為何消費者願不願意使用很重要?
      • 累積內容不容易 (品牌自己發文頻率有限)。
      • 累積內容池很重要 (種草生火,靠社群變現)。
      • 網友們是最好的幫手。設計的 Hashtag 要讓他們願意用,才能藉助網友力量累積內容。
  • 同溫層現象

    • 現代社會個人接收資訊差異大,很難有像以前 (八點檔主題曲全民合唱) 那樣廣泛共鳴。
    • 同溫層已由大變小、由少變多。
  • 忽視同溫層現象的問題 (行銷人/客戶需重視)-

    • 1. 錯失潛在客戶:同溫層內的人會選擇性忽略關聯度低的資訊。只在自己同溫層行銷,會錯失大量潛在客戶,限制市場擴張。
    • 2. 行銷效果越來越差:流量來源不新增,只對同一群人重複溝通,效果會變差。尤其同溫層小,效果變差快。 (廣告投手建議放寬目標族群,常因遇到同溫層受限問題)。
    • 3. 品牌形象受損:長期待在某同溫層,忽視多元聲音,品牌形象可能變狹隘,無法吸引廣泛族群。甚至可能造成公關危機。
      • 案例:高雄鐵板燒便當店 Google 評論熱門主題是「油」。因老闆是 VTuber DD (粉絲),店內陳設相關,吸引 VTuber 粉絲朝聖留評論。在 VTuber 同溫層,「油」可褒可貶。但太多人誤會是便當真的油,店家需澄清。
      • 只待在某同溫層可能誤解或誤用梗,損害形象引發危機。聽不見外面不同聲音,無法即時應對批評。
    • 4. 品牌競爭力下降:長期待同溫層會變封閉。無法了解競爭對手策略市場動向,企業競爭力下降。 (可找 SAVI 服務了解競品社群影響力)。
  • 如何打破同溫層並養大自己的同溫層-

    • 方法:把企業「員工變成網紅」。 (客戶花錢請員工上班還要變網紅?)。
    • 案例:台灣 BEAMS。讓店員變網紅。每週直播,各店輪流。
    • 直播目的:非最主要銷售,而是與顧客互動交流。介紹穿搭,搶先看新貨。讓顧客先喜歡 BEAMS。已持續超過兩年。
    • 員工變網紅的好處-:
      • 增加品牌社群能見度:員工網紅雖是微/奈米級,量多可增加品牌產品曝光。
      • 養大品牌同溫層:顧客看直播認識店員,到店有熟悉親切感。店員服務好、親切友善、教穿搭,顧客更信任。對品牌印象/好感度更高。覺得人好產品棒 -> 購買 -> 賺到鐵粉 -> 圈到品牌同溫層。直播搭配導購連結刺激消費。
      • 打破同溫層:員工有不同人設風格。吸引不同粉絲,接觸到不同同溫層。 (例:愛看美女穿搭 vs. 想學休閒風穿出專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