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行銷年會強調以「共感生成式行銷」為核心,突顯與消費者連結的重要性,平台透過整合第一方數據AI、Beacon 等技術來強化能力;更重要的是,品牌應採納流量池思維(而非流量思維),將流量留存、運營再變現,並運用 LINE 平台最完整的「破、存、機、簡、長」五字訣來突破同溫層、留存好友、裂變流量持續變現,以避免過度依賴外部廣告流量。

  • 平台能力:LINE 平台越來越厲害,除了整合線上線下數據,還可以匯整客戶的第一方數據。這能提供跨品牌、跨平台資料的完整累積、應用和分析。
  • LINE 的工具與技術
    • LINE Beacon (LBS 廣告技術)。
    • 通知型訊息 (點餐、定位、購物、刷卡等情境)。
    • AI 技術/AI 助手 (應用於 Chatbot、虛擬體驗試穿/試代等).
    • 即將推出 AI 行銷文案助手。
  • 流量池思維 (不等於流量思維):
    • 流量思維:獲取流量後直接變現,例如買廣告直接轉單. 這種方式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 流量池思維:獲取流量後,不是馬上變現,而是要經過 流存、運營,之後再變現,變現後再挖掘新流量. 過程較麻煩,但好處是流量是品牌自己的,可以透過裂變方式讓池子變大. 擁有自己的流量後,就不用擔心外部廣告成本提高.
    • 如果過度依賴外部廣告流量來源 (如 Google、Meta),一旦這些平台改變規則或消失,可能瞬間失去流量.
  • 流量池思維的「破、存、機、簡、長」五字訣:
    • :突破同溫層,獲取新流量 (例如合作、辦活動).
    • :將流量留存下來 (例如轉化成 LINE OA 好友).
    • :累積增加流量 (裂變行銷,例如創意分享、老帶新福利).
    • :在流量累積到一定量時開始變現,會產生明顯轉化.
    • :變現後持續尋找新流量,因為同一群人的裂變能力有限.
  • LINE 在流量池流程中的角色:在台灣,LINE 在貫穿整個「破、存、機、簡、長」流程上,目前擁有最完整的功能.
  • Meta (FB/IG) 與 YouTube 的比較
    • LINE 不像 IG 或 YouTube 有演算法幫忙推薦,需要想辦法將顧客變成 LINE OA 好友.
    • Meta 曾終止 Shop 功能,但保留 IG 外聯功能,商業帳號個人檔案可放多個連結,限動連結貼紙門檻也放寬. IG 在台灣是非常「重草」的平台 (容易引發消費慾).
    • YouTube Shopping 也是購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