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行銷 2.0 是透過運營機制活化公域(外部平台)、私域(自有資產)與泛私域(社群群組)的流量,其核心目標是導流並運用廣告邏輯實現「賺錢」;成功的關鍵在於經營「人」與「人」的關係,持續提供對應消費者「使用場景」的有價值內容,並可從培養品牌鐵粉成為自家網紅作為起手式,以應對未來社群與 AI 趨勢。
- 行銷現況挑戰
- 行銷越來越難做。
- 廣告成本上升,效果變差。
- 網紅合作不知如何變現。
- 需要 2025 的解方。
- 全域行銷可能是解方。
- 全域行銷 1.0 複習
- 全域包含:
- 公域:無法掌握客戶數據的平台 (Meta, Google, YouTube 等)。需花錢或經營自媒體獲取流量。
- 私域:可全面掌握客戶行為與數據的平台 (官網、App 等)。
- 泛私域:介於中間,看得到、可互動但無法完整擁有數據 (LINE 群組/社群、FB 社團等)。扮演承先啟後、導引的角色。
- 先釐清這三者的差別。
- 全域包含:
- 全域行銷 2.0
- 是 1.0 的進階,更完整。
- 針對已搭建好公域、私域、泛私域的品牌或企業。
- 核心目標:透過系統將公私領域流量導回,運用廣告投放邏輯實現「賺錢」。
- 賺錢階段:降低獲取內容成本;提升毛利率,賺更多錢。
- 如何活化「死的私域」
- 只有人但不動的私域是在浪費空間時間。
- 需運用運營手段與設計運營機制讓裡面的粉絲/客戶動起來。
- 內容池玩法: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或讓客戶創造有價值內容影響其他潛在客戶,讓池子動起來。
- 重要觀念:你的消費者不等於你的粉絲,粉絲不等於消費者。
- 關鍵:如何讓他們快速在消費者/粉絲角色切換,並為品牌產製好品質、有價值的內容吸引更多人。
- 社群與內容在全域行銷中的角色-
- 社群不等於平台。社群是人的組成,是聚落、部落概念。
- 社群平台不等於社群。
- 社群經營核心:回到本質經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透過平台建立關係,而是思考客戶想要什麼,並圍繞其想要的事情建立更多互動關係。
- 可設計運營方法/機制讓客戶不停回訪,甚至為品牌產製內容,打造社群氛圍,聚攏人群。
- 經營關係不是丟一堆東西給客戶。傳統玩法 (丟 FB, YT, 小紅書, Twitter) 會讓內容被忽略。
- 最重要:思考他們想看什麼?客戶想要的是有價值的內容。
- 有價值的內容-:
- 不只是客觀價值 (如睫毛膏不會暈開)。
- 是對應到消費者的「使用場景」。
- 對應到可能觸發其購買的因子。
- 例:彩妝品牌不是只說產品好用,而是教消費者不同妝容對應不同生活場景 (見前男友、現任男友、公婆),並提供不同價值的內容。這才有獨特買點。
- 平台只是媒介/渠道,呈現方式/接觸方式而已。關鍵還是在內容。
- 全域行銷的難度與成功案例-
- 經營公域自媒體不易,導回私域更難,留下並活化最難。
- 台灣成功案例:
- 零售產業:最接近消費者,面對快速變化,很早就開始布局 (全家、全國電子、特力屋、UNIQLO、無印良品)。是長期耕耘布局,需學習優化。
- 新趨勢:寵物產業和汽車產業也開始關注內容池、運營、全域行銷。因不生小孩改養寵物,寵物數量已超越新生兒。
- 不限產業與規模:任何行業都能做 (甚至殯葬業)。只要是「人」的產業就有人,有人就有社群,有社群就可做。
- 判斷是否適合:若已做廣告投放、網紅行銷,已踏入此領域。
- 全域行銷起手式-
- 建議:從培養自己的網紅開始。
- 從曾合作或本身就是品牌鐵粉、愛好者的網紅中挑選。
- 找到「對的人」,然後「養對的人」,變成自家的網紅。
- 例:全家品牌大使計畫 (第三屆,報名破千,錄取幾百人,比考大學難,100%是全家鐵粉)。
- 不只是找到,還要養。需要很多運營機制養住他們。是長期布局 (養一年、兩年、三年)。
- 回到經營與客戶的關係,只是這群客戶是鐵粉。
- 企業做全域行銷的正確心態/心魔-
- 心魔:過去靠廣告投放就賺很多,為何要花時間維護關係?
- 應有心態:這是思維轉型的時刻。未來的消費者與社群生態已改變,AI 生成內容將來臨。不扭轉邏輯將無法迎接未來。趨勢來得又急又快 (全域從去年到 2.0,Threads 短時間興起)。
- 打造「共同的未來」:品牌與消費者不再是簡單買賣關係,而是共創內容、共融利益 (賺錢分給粉絲) 的社群。共利模式是未來趨勢。
- 關於內容:不要做成公告文稿。業配也可做得有價值。重點在有價值的內容。
- 需要循序漸進,花時間,才能循序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