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行銷(RT) 是消耗現有受眾、促使轉換的有效方法,但其無法無限制使用、依賴長期累積接觸點數據三個本質,決定了品牌應避免過度依賴,並以累積行銷資產為核心,透過內容行銷/KOL 合作等方式導入有價值的新客流量,才能在品牌自帶穩定流量的前提下,將再行銷最大化以最大化轉換成效。

  • 數位行銷預算有限時,需要考慮新客和再行銷 (RT) 受眾的比例分配問題.
  • 再行銷被認為是促使轉換的有效方法,但它不開拓新訪客,只是消耗現有受眾存量. 長期對同一批受眾投放廣告,成效會逐漸下降. 但 RT 成效通常優於指定興趣等方式.
  • 過度依賴再行銷可能造成「不健康」的原因:
    • 重複曝光會讓使用者感到厭煩.
    • 雖然頻繁回訪或高度互動的使用者表現較好,但只針對這群人可能表示品牌觸及和知名度 (Reach & Awareness) 不足.
    • 品牌若無法「自帶流量」(自然吸引新訪客),在需要轉換/留名單等 Lower Funnel 目標時,行銷資產(受眾)可能不足.
    • 為了「養 RT 量」而臨時大量導入不符資格的流量是「濫竽充數」,會稀釋再行銷成效.
  • 再行銷的三個本質
    1. 無法無限制使用:與品牌產生連結的使用者是有限的.
    2. 接觸點特定性:網站再行銷、社群平台再行銷、CRM 再行銷等,代表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與品牌接觸。特定的名單代表特定的接觸點.
    3. 需要長期累積:使用者與品牌的接觸點數據必須從平常就開始累積。臨時強迫導入的流量只會稀釋再行銷成效.
  • 再行銷資料是品牌的數位行銷資產
  • 只區分「新客」和「舊客」的價值不高. 真正做得好的再行銷品牌,會根據使用者與品牌的每個接觸點建立再行銷名單. 這些接觸點代表從認知到購買的 Full Funnel 歷程(如看過廣告、社群互動、網站停留時間長、放棄購物、最終購買).
  • 記錄使用者在網站上的歷程數據(如加入購物車、移除、繼續購物、停留時間、轉換率)比單純分新舊客更有意義,可以判斷使用者的反應和流失率.
  • 關於新客和 RT 比例的分配:
    • 重點不是固定比例,而是品牌網站是否能自帶穩定流量(如 SEO 自然搜尋、推薦流量 Referral、社群流量 Social). 這些是品牌的「被動收入」.
    • 如果新客量穩定,執行轉換或留名單等深度溝通的廣告活動時,可以將再行銷開到最大化,不用特別去導流.
  • 評估再行銷做得好不好看這三點:
    1. 平時是否累積行銷資產(接觸點數據).
    2. 能否根據行銷任務的深度,找到對的再行銷數據來投放.
    3. 透過再行銷累積的名單量體,估算成效邊際效應及應投入預算.
  • 修辭認為是「合理使用 RT 派」,能預估成效和風險.
  • 品牌若平常未累積行銷資產(如主要業務線下),需要導入新客時,不建議使用硬廣(如 banner)強迫導流以衝數字或降低 CPC. 這類流量未真正與品牌產生連結.
  • 建議使用 Referral, Affiliate(聯盟行銷)或 KOL/KOC 合作等內容行銷方式導入真正有興趣的使用者. 透過第三方推薦的內容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並產生連結. 這種方式開創的是有價值的新流量池,更容易累積成行銷資產.
  • 捕捉這些流量需要追蹤技術和工具. 可參考凱絡週報相關主題.
  • 正確思維:不要只分新舊客. 累積行銷資產非常重要. 要找出對品牌有價值的資料.
  • 規劃數位行銷應盤點客戶的自有媒體(網站、粉絲團、IG等),定義其任務定位,並找出各平台能累積哪些有助於未來行銷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