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討數位廣告中轉換歸因的邏輯與挑戰,闡述追溯期、點擊/曝光對轉換數據的影響,並建議使用跨渠道工具最終點擊歸因來達成數據溝通共識。

  • 類比數位廣告的轉換歸因
  • 數位轉換發生的時間點系統會立即收到,不會像篩檢一樣把數字回溯到過去日期
  • 「校正回歸」的概念在數位廣告中體現於評估發生轉換的點擊或曝光,術語叫 Attribution (歸因)
  • 歸因目的:找出觸發轉換的使用者接觸媒體的點。對媒體而言,找到這些來源比當下轉換重要,用來證明媒體有效。
  • 媒體報表上的轉換通常是已發生轉換的點擊或曝光。GA 報表上的轉換是發生轉換的工作階段
  • 歸因影響評估成效的角度,因為轉換前通常有一段流程。
  • 影響轉換歸因的三個變因:
    • 轉換前接觸媒體的行為:點擊、曝光等。媒體系統預設點擊觸發轉換。Facebook Ads 預設歸因模式包含曝光,導致其轉換數常比 GA 多。建議習慣用 GA 且重視 Facebook 成效者,將 Facebook 歸因模式設為只認列點擊
    • 轉換追溯期 (Attribution Window):系統追溯觸發轉換的媒體接觸行為的時間範圍。如「7 天點擊 1 天瀏覽」指追溯轉換前 7 天內點擊和 1 天內瀏覽,歸因給最接近轉換的媒體。
    • 多管道評估 (Multi-channel Evaluation):使用者轉換前通常接觸多個媒體。
      • 直接轉換 (Direct Conversion):最後一個帶來轉換的管道。
      • 輔助轉換 (Assisted Conversion):較早接觸的管道。通常只有直接轉換計入 CPA 等指標。
  • 多媒體都認為自己與轉換有關,導致各媒體報表轉換數重複且多。
  • 改用 GA 這種以網站第一方資料為主的跨渠道追蹤工具,可避免多管道追蹤導致的輔助轉換計算問題和重複轉換問題。
  • 改善多管道評估的觀念:
    • 所有轉換都是媒體歸因後的結果。轉換不會因更換歸因方式而增加。改變的是看媒體的角度
    • 評估轉換不是算個數,而是計算媒體效益。將轉換個數換成轉換分數理解。
  • 有多種預設歸因模式。修辭最習慣用預設的最終點擊歸因,搭配輔助轉換一起看。最終點擊歸因容易與客戶及市場找到共識,溝通成本低。評估 awareness 或 consideration 渠道時,需多參考輔助轉換。可給予直接轉換和輔助轉換不同分數來計算媒體貢獻。
  • 歸因方式是看資料角度的問題,沒有絕對好壞。選擇最能描述生意形態的方式。
  • 數據分析忌諱在比較衡量過程中切換觀點或方式。用同一個標準解釋事情在數據溝通中非常重要。用數據溝通是為了用理性方式描述事物狀態,取得共識。
  • 修辭對 Google 推動的以數據為準 (DDA) 歸因模式持保留態度,因其運作方法不透明。數據分析是為了讓人用理性角度看世界,了解理想與現實、目標與願望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