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的第二代經營者提供一套轉型戰略,強調應從零售思維轉向品牌思維,首先透過視覺化招牌與優化顧客體驗(如專屬包裝)建立品牌識別,接著以高毛利加工產品(如肉鬆、肉條)延伸產品線並鎖定節慶檔期爆發性成長,最終透過建立在地信任度與差異化口味來實現長尾效應並邁向全通路行銷。
傳統市場的轉型戰略:從攤販到品牌
學弟繼承了家裡的傳統市場豬肉攤事業。有次聊天,他提到當前豬肉攤的經營困境,以及如何有效增加收入的難題。 事實上,這種困境並不只發生在豬肉業。許多販售蔬菜、水果的市場第二代經營者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如果經營方式仍停留在父輩的零售思維,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市場中提高獲利。這需要一場從商品思維到品牌思維的轉變。
第一步:品牌視覺化與顧客體驗優化
我給學弟的建議是,首先要著手建立**品牌識別。
- 建立視覺標誌: 替攤位設計一個醒目的招牌,例如「黃記優鮮肉品」。這一步是從「攤販」轉變為「品牌」的起點。
- 優化消費體驗: 從小細節入手,改良塑膠袋。傳統市場多半使用俗氣的紅白相間塑膠袋,這極度缺乏品牌記憶點。應花費小額預算製作專屬品牌袋子,甚至可以改成更方便的封口夾鏈袋。袋子上印上「黃記肉品」的 Logo、Slogan 與預購電話。這不僅提升了顧客的使用便利性,也無形中增加了品牌曝光頻次。
第二步:產品線延伸與高毛利策略
等待品牌視覺和初級口碑經過半年到一年的累積,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一席之地後,就可以逐步推行自有加工產品,實現產品線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因為我有一個朋友的成功案例。 他們家在為期一年的籌劃期間內,利用自家優質肉品,推出了高毛利的加工產品:豬肉條、豬肉鬆、豬肉片,各分原味和辣味。平日採秤重零售,而節慶檔期(如過年)則推出三合一禮盒與單品禮盒。後來,他們甚至成功將品牌延伸至牛肉產品。 結果,他們每年在年節檔期的業績都呈現爆發性成長。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買市場的,不買像新東陽這樣的大品牌?」其實原因很簡單,這關乎通路優勢與價值主張:
- 在地信任度: 對消費者來說,既然已在市場採買年菜,順手帶一個有市場品牌背書、原料可追溯的禮盒,更具便利性與信任感。
- 區隔化口味: 市場品牌可以提供在地化、手作感的口味,區隔於大品牌的中央廚房標準化產品。
- 市場滲透率: 新東陽等品牌並非每個地區都有據點,而市場攤販擁有在地經營的通路優勢。
品牌長尾與全通路行銷
那位朋友曾透露,雖然平日加工產品銷售量不高,但光靠過年的節慶業績就足夠了。這是一個在高毛利季節性產品上取得的成功。即使如此,他們家的「陳氏豬肉」仍靠著強大的品牌與口碑效應,維持著極為穩定的客源,在當地市場舉足輕重。 這是一個明確的傳統產業轉型成功案例,值得所有第二代經營者學習。 行銷戰術可以不斷延伸,產品策略也絕不該是單一的。當品牌價值建立起來後,自然就能進一步拓展至網路社群、電商平台,甚至與外送平台合作,實現**全通路(Omni-Channel)銷售。
只要願意投入心思進行品牌化與產品創新,傳統市場同樣能創造出驚人的高附加價值與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