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 的核心運作是透過優化帳戶層級的預算與廣告意圖來達成,並利用五大關鍵指標評估廣告成效,以應對因 AI 改變使用者搜尋行為而衍生的新行銷挑戰。

**1. Google 廣告免費教學:CPC、CTR是什麼?Google ads後台指標看不懂?

  • Google Ads 操作核心:是一個不斷重複循環的過程,包括「檢視數據 (review data)」、「優化 (making optimization)」和「等待效果 (waiting)」。

  • Google Ads 帳戶層級

    1. 帳戶層級 (Account Level)
    2. 廣告活動層級 (Campaign Level)
      • 可選擇 Google 提供的八大廣告類型 (如搜尋廣告、GDN、購物廣告、影片廣告等)。
      • 主要用於設定和控制預算。若要針對不同產品、服務、地點、時間、關鍵字、廣告類型控制預算,只能在此層級進行。
    3. 廣告群組層級 (AdGroup Level)
      • 用於將意圖相同或相似的產品、服務、關鍵字放在一起
      • 每個廣告群組會有對應的廣告文案和到達頁,若意圖相差太遠,廣告很難寫準確。
    4. 廣告層級 (Ad Level)
  • 五個最常見且核心的成效報表名詞

    1. CTR (Click Through Ratio - 點擊率)
      • 意義:廣告曝光後,實際點擊進去的人數比例。反映廣告吸引力與受眾精準度。
      • 計算:點擊次數 / 曝光次數 (例如:10個點擊/100次曝光 = 10% CTR)。
      • 合理範圍 (參考美國數據):搜尋廣告約7%,購物廣告約1%。若低於此範圍,建議優化。
      • 優化方向:修改文案、文案加入關鍵字、思考關鍵字是否設定過廣導致出現在不相關搜尋。
    2. CPC (Cost Per Click - 單次點擊成本)
      • 意義:每次點擊廣告所需支付的費用。
      • 計算:總花費 / 總點擊次數 (例如:500元/100個點擊 = 5元 CPC)。
      • 判斷:需與同產業對比,行業間 CPC 差異巨大。貴不一定壞,便宜不一定好,關鍵在於是否帶來有價值的轉換
    3. 品質分數 (Quality Score)
      • 意義:Google 根據廣告與競爭對手廣告差異給出的評分 (1-10分,浮動)。決定實際支付的 CPC
      • 廣告排名 (Ad Rank) = 出價 (Bid) x 品質分數 (Quality Score)
      • 實際 CPC 計算公式:(下一位競爭對手的廣告排名 / 你的品質分數) + 0.01。
      • 重要性:品質分數越高,廣告排名可能越前,實際支付的錢可能越低。Google 重視提供服務最好的人,而非花錢最多的人。
      • 品質分數組成 (可從後台查看)
        • 關聯性:關鍵字與廣告文案是否對得上。
        • 預期點閱率:Google 根據該關鍵字及競爭對手過往數據預估的點閱率。
        • 到達網頁體驗 (Landing Page Experience):網頁載入速度、關聯性、CTA 位置、停留時間、互動率等。
      • 優化方向:關聯性從廣告群組或關鍵字著手;預期點閱率從文案優化著手;到達網頁體驗從網頁本身優化著手。
    4. 轉換率 (Conversion Rate)
      • 意義:點擊廣告的人中,實際完成設定目標動作 (如加入購物車、付款、下載、訂閱等) 的比例。
      • 計算:轉換次數 / 點擊次數 (例如:3個完成付款/100個點擊 = 3% 轉換率)。
      • 重要性:反映網站流程是否有問題,廣告吸引力與網站實際體驗是否一致。
      • 合理範圍:搜尋廣告至少高於5%,購物廣告至少高於3%。
      • 提升方式:
        • 讓對的人進來:提升關鍵字和廣告內容的精準度。
        • 讓客戶在網站內完成動作:優化網站 (網速、清晰 CTA、吸引人標題、流程順暢)。
    5. 曝光比重 (Search Impression Share)
      • 意義:廣告實際曝光次數佔所有可能曝光次數的百分比,即搶到了多少搜尋流量份額。
      • 重要性:讓你知道是否有錯過曝光機會。
      • 較低原因:
        • 預算不足:例如廣告預算半天燒完。
        • 廣告排名低於競爭對手:出價太低或品質分數有很大提升空間。
      • 優化方向:增加預算、調整投放時段、提升出價、盡可能提升品質分數。

**2. YouTube 廣告對 AI Overview 和 chatGPT 最有效行銷方式

  • AI 對搜索行為和廣告的影響

    • AI 工具 (如 ChatGPT) 會直接整理答案,導致用戶減少點擊網站,進而使搜尋廣告效果大幅下跌,顯示機會變少,CPC 飆升。
    • 應對挑戰:Google Ads 策略需從「等人來搜尋」轉變為「主動出擊」,在用戶還沒開始搜尋時就植入品牌印象。
  • YouTube 廣告是應對 AI 挑戰的有效方式

    1. 用戶意圖更強
      • IG 和 TikTok 以娛樂為主,用戶多抱著隨意看看的心態。
      • YouTube 用戶常主動搜尋影片 (如開箱、評測、教學、比較方案),多帶有「尋找資訊」或「尋找解決方案」的目的。
      • 在用戶尋找資訊時出現廣告,能更好地抓住注意力,更易促使行動。
      • 超過 90% 的人在 YouTube 上發現新品牌
    2. 觀看時間更長,能深入溝通
      • 台灣地區每月平均花在 YouTube 上的時間最長 (21小時11分),遠超 IG 和 TikTok。
      • YouTube 用戶願意花 3-5 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觀看內容。
      • 品牌有更長時間展示產品/服務價值、邏輯、使用方式,用內容說服客戶,而非僅靠折扣。
      • 特別適合銷售高單價、思考週期長、需要詳細說明或建立信任感的產品 (如 3C、家具訂製、課程服務)。
      • 廣告素材不需大製作,重點在於講得清楚、有共鳴、有價值。
    3. 年齡層更廣,消費能力更強
      • IG 和 TikTok 用戶近半或超過六成在 35 歲以下,雖活躍但消費力非最強。
      • YouTube 用戶年齡層分佈較廣 (如 25-34歲佔20%,35-40歲佔15%,45-54歲佔11%),包含有工作、有錢、家庭決策者等成熟消費力族群。
      • Google 生態系可根據觀看影片、訂閱頻道、搜尋記錄精準觸及有消費力且感興趣的受眾。
    4. Google Ads 生態系一環
      • YouTube 廣告在 Google 廣告系統中建立和投放,資源和數據可共享。
      • 其他廣告類型 (搜尋、購物、PMax、GDN) 累積的數據、關鍵字、客戶名單,可直接用於 YouTube 廣告。
      • YouTube 廣告也可反過來作為搜尋廣告和購物廣告的再行銷功能
      • 可在行銷漏斗的不同層次發揮作用 (Target 準備購買的底層客戶,或擴展頂層新客戶)。
  • 總結:行銷非單選題,而是搭配比例問題。若 IG/TikTok 廣告表現好,可將經驗和素材轉化應用於 YouTube 或Google Ads。

3. ChatGPT 已經改變搜尋習慣

  • 搜尋習慣的翻天覆地改變

    • 從傳統向 Google 輸入「關鍵字」轉變為直接向 AI 工具 (如 ChatGPT) 「提問」。
    • 從「Transaction (尋找/購買)」轉變為「Conversation (與 AI 聊天、尋求建議、比較產品)」。
    • AI 工具 (ChatGPT, Google 的 AI Overview, Gemini) 能直接整理好答案,減少用戶點擊進入網站的需求。
  • 對 Google Ads 和網站流量的影響

    • Google 搜尋引擎市佔率下降。
    • 廣告顯示機會變少 (包括展示頻率和版位),CPC 飆升 (廣告投放者未減少,競爭加劇)。
    • 潛在客戶可能在進入 Google 搜尋階段前就被 AI 導向其他品牌。
    • 網站流量和轉換率下降:用戶看過 AI 摘要就離開,即便內容被引用也未獲點擊。
  • Google Ads 策略調整:「主動出擊」

    • 不能再等客戶來搜尋,需主動經營行銷漏斗頂層的客戶。
    • 在對方還沒開始搜尋時,就讓他們看到、記住你。
    • 具體做法
      • YouTube 廣告:在客戶觀看相關影片時提前曝光品牌。
      • GDN 廣告 (Google 多媒體廣告聯播網):在客戶閱讀相關部落格文章時,品牌廣告伴隨出現。
      • PMax (成效最大化廣告) 或 Demand Gen 廣告:透過 AI 自動找出有購買傾向的受眾,不再局限於搜尋關鍵字。
    • 這些前期佈局雖然不會立即帶來轉換,但能累積曝光和信任,讓客戶在真正搜尋時選擇你。
    • 利用影片建立信任,社群拉近距離,做好 SEO 搶佔曝光,再用廣告捕捉潛在客戶
  • 未來行銷競爭的核心:「廣告素材」

    • AI 已能自動化廣告設定、受眾配對、出價調整、時間安排、平台選擇、結果預測。
    • 未來廣告投放可能只剩「上傳素材」和「啟動按鈕」。
    • 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的關鍵將是「你提供給 AI 的素材」
    • 素材不只指文案和圖片,更包括「影片」和「網站」
    • 重點在於素材是否能一秒抓住目光、三秒內打中客戶情緒、網站是否夠吸引人、互動率高
    • 未來是「比拼廣告素材的年代」,AI 會替你打仗,但你需要給它「子彈」 (好的素材)。

4. AI Overview 是什麼?

  • AI Overview (前身: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 SGE)

    • Google 將類似 ChatGPT 的 AI 技術整合到搜尋結果中,直接為用戶總結和整理答案
    • 2024年5月14日正式推廣至美國市場,2025年5月已在台灣地區大規模使用。
  • AI Overview 的優勢 (對用戶而言)

    1. 快速掌握重點:自動從網路可信來源抓取重點,整理成簡明摘要,並標註重點,適合複雜、多步驟的問題。
    2. 不只文字搜尋:支援透過圖片甚至影片進行搜尋和提問。
    3. 列出資訊來源:在摘要下方會顯示參考來源,方便用戶延伸閱讀。
    4. 無需特別設定:AI Overview 會自動出現在搜尋結果上方 (類似知識圖或精選摘要位置)。
  • 行銷人懼怕 AI Overview 的原因

    • 流量下滑:用戶直接從 AI 摘要獲得答案,減少點擊進入網站的需求。
    • 廣告收入損失:網站點擊率下降,廣告曝光機會和收入隨之減少。
    • 「委屈」:網站內容被 AI 引用摘要,但卻無法獲得原創內容的點擊。
  • AI Overview 觸發條件 (重點在「意圖」)

    • 主要針對**「資訊型問題」**,特別是需要整合多個網站資訊、綜合推論的問題,例如:「如何/怎麼…」、「十大…推薦」。
    • 範例:小孩子晚上咳嗽怎麼辦、三天兩夜東京行程、如何減脂、家裡有什麼食材可以煮什麼、十大韓劇推薦等。
    • 不常觸發情況:明確的資料型問題 (如 iPhone 16 規格)、本地資訊 (如麥當勞營業時間)、購物比價。
    • AI Overview 的出現也受地區、語言和 Google 演算法控制。
  • 行銷策略應對 AI Overview

    1. 轉變觀念:行銷策略需不斷隨世界變化調整。
    2. SEO 仍要做好: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好,才能有機會被 AI 引用。
    3. 加大其他平台佈局:搶回被搶走的曝光,例如增加主動出擊的廣告類型AI 型廣告 (如 PMax、Demand Gen)。
    4. 擁抱 AI與其合作,而非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