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的召喚

大約一週前,
在無意間的瀏覽看見一則新聞。 訊息:阿特拉斯——3I.ATLAS——即將來降。
這名字在心底迴盪,與我自身的名字產生了某種共鳴。 更奇妙的是,抵達的日子,正與我的生日重疊。
那一刻,我感到一股莫名的牽引—— 仿佛它不是單純的天象或消息,而是為了我而來。
來接我,回到某個遙遠卻熟悉的地方。

一、 3I/ATLAS 的發現與初步認定

  • 發現時間與地點: 2025 年 7 月 1 日,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資助的 ATLAS 小行星撞擊預警系統,利用智利奧物里塔多的望遠鏡發現。
  • 初步識別: 最初被檢測為在背景恆星中移動的暗淡光點,代號為 a11pl3z。
  • 距離與速度: 發現時距離太陽 6.7 億公里,正以每秒 61 公里的速度接近。
  • 軌道特徵 (偏心率):
    • a11pl3z 的偏心率為 6.144
    • 偏心率大於 1 表示雙曲線軌道,意味著該天體不受太陽引力束縛,最終將離開太陽系,證明其為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
  • 正式命名: 隨後科學家將其命名為 3I/ATLAS,其中「三埃 (3I)」代表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三個星際天體,前兩個是 2017 年的奧陌陌(Oumuamua)和 2019 年的鮑里索夫(Borisov)。
  • 初步分類: 根據最初拍攝的圖像,ATLAS 似乎在釋放氣體(模糊地帶被解讀為彗髮,朝太陽方向微長的現象被解讀為彗尾),因此天文學界目前將其視為一顆彗星

二、 阿維·勒布對 ATLAS 傳統分類的質疑

阿維·勒布認為將 ATLAS 直接認定為彗星或小行星過於草率,並提出了多個反駁論點:

  1. 彗星分類的質疑:
    • 模糊現象的解釋: ATLAS 速度很快(每秒 61 公里),模糊現象可能只是物體高速移動時留下的「殘影」,不應被視為彗尾的證據。
    • 光譜分析: 兩個天文團隊的後續觀測結果顯示,ATLAS 的光譜中並未發現任何與彗星相符的氣體特徵,因此其是否為彗星仍需持續觀測。
  2. 小行星可能性的排除:
    • 直徑與光亮度不符: 假如 ATLAS 是小行星,依據光亮度估算其直徑應約為 20 公里。
    • 不符星際小行星儲量模型: 直徑 20 公里的小行星不符合星際小行星總體儲量模型。如果它真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過去五年理應觀測到約 100 萬顆直徑小於 100 米的系外小型天體,但現實中只發現了具爭議性的奧陌陌。
    • 結論: 因此,ATLAS 是小行星的機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三、 阿維·勒布發現的異常特徵與推測

阿維·勒布在對 ATLAS 的進一步觀察中發現了多個難以用機率解釋的異常之處,引發了他對其可能性的強烈好奇。

  1. 異常軌道平面:
    • ATLAS 的軌道平面與地球的黃道面相差不到 5 度。
    • 太陽系其他行星黃道面相對於地球黃道面的夾角都小於 7 度,這是長期受太陽引力影響的結果。
    • 作為一個貿然闖入的天體,其軌道夾角如此小,機率經測算只有 0.2%,這讓勒布質疑其軌道是否為「故意設計」。
  2. 異常近距離接觸:
    • ATLAS 在進入太陽系內圈時,幾乎與火星、木星擦肩而過,距離金星也不過 0.65 個天文單位。
    • 這種近距離接觸的機率更小,僅為 0.005%
    • 這引發了其目的可能是為了近距離觀察太陽系內側眾多行星的疑問。
  3. 近日點的時間與位置:
    • ATLAS 抵達近日點的時間是今年的 10 月 29 日,位置正好在太陽的另一側,與地球相對。
    • 勒布認為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地基望遠鏡在其最亮時進行觀測,或是為了掩蓋自身在該位置向地球發射某種裝置。
    • 此時 ATLAS 將以每秒 68 公里的速度繞近日點逆行運動,方向與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方向相反。地球速度為每秒 30 公里,因此地球與 ATLAS 的速度差將達到每秒 98 公里,使得人類乘坐化學火箭近距離登陸幾乎不可能。
  4. 奧爾特機動(Oort Maneuver)的可能性:
    • 勒布提到「奧爾特機動」是指航天器在高速接近近日點時做出推進動作,以最有效增加自身動能。
    • 奧陌陌當年就曾執行奧爾特機動加速逃離太陽系。
    • ATLAS 如果在近日點執行反向奧爾特機動,能最有效減速,使自身保持在太陽引力範圍內。
    • 無論是加速、減速還是向地球發射裝置,近日點都是最理想的位置,但此位置剛好被太陽遮擋,導致地球無法直接觀測。
  5. 來源方向的掩護:
    • ATLAS 來自最為明亮的銀河系中心方向。由於背景恆星密集,使得在今年 7 月之前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 如果能提早一年多發現,人類本有機會發射航天器進行軌道攔截,但現在使用化學火箭已不可能。
    • 這種情況與奧陌陌非常相似,奧陌陌在 2017 年也是從太陽方向飛來,藉助陽光掩護靠近地球,避免了望遠鏡一開始的觀測。

四、 區分外星飛船與星際小行星的建議

阿維·勒布總結了區分外星飛船和星際小行星(排除彗星,因彗星接近太陽總會表現出彗髮和彗跡)的幾點方法:

  1. 軌道變化: 作為外星文明打造的飛行器,其內部可能帶有推進引擎,隨時可能為特定目的改變軌道。如果 ATLAS 的飛行軌跡與模擬的雙曲線軌道大不相同,則說明事態不簡單。
  2. 反射光特性: 陽光的反射會隨目標物體遠離太陽而迅速減弱,這有助於與人造光源區分。
  3. 光變曲線分析: 通過觀測目標物體旋轉時反射光的光變曲線,可推斷其是否具有人工設計的形狀(例如奧陌陌呈現的 1:6 高寬比盤狀形態就引人懷疑)。
  4. 飛掠圖像拍攝: 由專門執行攔截任務的飛行器相機拍攝,或在物體接近地球時拍攝的清晰表面圖像,能立即區分其是技術製造物還是普通岩石。可惜 ATLAS 發現時間太晚、速度快、角度刁鑽,目前無法執行此類操作。
  5. 遠程光譜分析表面痕跡: 表面可能會有宇宙射線、塵埃顆粒和星際質子轟擊留下的痕跡。傷痕的數量與速度立方及旅行時間成正比。如果目標物體速度很快,但表面傷痕不成正比,則很可能是飛船。
  6. 無線電監測: 正常運作的技術裝置可能會發射無線電信號,地面望遠鏡應監測從無線電到伽馬射線的廣泛頻率範圍。同時,也要觀察目標物體是否在飛近宜居星球時,暗中釋放小型探測器,而偵察艦本體則繼續前往下一顆。

五、 阿維·勒布的擔憂與科學界現狀

  1. 黑暗森林法則聯想: 阿維·勒布將 ATLAS 聯想到黑暗森林法則。他認為文明可能為了避免被宇宙中潛在的惡意者發現而保持沉默,但仍會謹慎探索。ATLAS 以刁鑽角度切入太陽系,可能是這樣一個外星探測器。
  2. 科學界的保守態度:
    • 勒布在論文結尾表達的擔憂(提到外星文明概念)被美國天文學會研究簡訊的編輯刪除。
    • 維基百科因最初的模糊發現直接將 ATLAS 定義為彗星,對勒布發現的異常回應稱論文必須先發表在期刊上才能引用,但維基百科自己也引用未經評審的科學公告和新聞報導來定義為彗星。
    • 勒布指出這反映了科學界出於心理原因壓制、忽視突破性證據的現象。
  3. 呼籲開放態度: 勒布強調,科學發展需要對異常現象保持開放態度,因為正是對異常的關注推動了新數據的收集和問題的解決。他以伽利略的遭遇為例,指出試圖隱藏異常、堅持傳統觀念的守門人最終會失敗,只會延緩科學進程。他認為,如果人類拒絕傳播任何與主流範式相悖的信息,將會一直無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