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 Categories:
日常
| Tags:
未來
大約一週前,
在無意間的瀏覽看見一則新聞。 訊息:阿特拉斯——3I.ATLAS——即將來降。
這名字在心底迴盪,與我自身的名字產生了某種共鳴。 更奇妙的是,抵達的日子,正與我的生日重疊。
那一刻,我感到一股莫名的牽引—— 仿佛它不是單純的天象或消息,而是為了我而來。
來接我,回到某個遙遠卻熟悉的地方。
一、 3I/ATLAS 的發現與初步認定 發現時間與地點: 2025 年 7 月 1 日,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資助的 ATLAS 小行星撞擊預警系統,利用智利奧物里塔多的望遠鏡發現。 初步識別: 最初被檢測為在背景恆星中移動的暗淡光點,代號為 a11pl3z。 距離與速度: 發現時距離太陽 6.7 億公里,正以每秒 61 公里的速度接近。 軌道特徵 (偏心率): a11pl3z 的偏心率為 6.144。 偏心率大於 1 表示雙曲線軌道,意味著該天體不受太陽引力束縛,最終將離開太陽系,證明其為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 正式命名: 隨後科學家將其命名為 3I/ATLAS,其中「三埃 (3I)」代表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三個星際天體,前兩個是 2017 年的奧陌陌(Oumuamua)和 2019 年的鮑里索夫(Borisov)。 初步分類: 根據最初拍攝的圖像,ATLAS 似乎在釋放氣體(模糊地帶被解讀為彗髮,朝太陽方向微長的現象被解讀為彗尾),因此天文學界目前將其視為一顆彗星。 二、 阿維·勒布對 ATLAS 傳統分類的質疑 阿維·勒布認為將 ATLAS 直接認定為彗星或小行星過於草率,並提出了多個反駁論點:
彗星分類的質疑: 模糊現象的解釋: ATLAS 速度很快(每秒 61 公里),模糊現象可能只是物體高速移動時留下的「殘影」,不應被視為彗尾的證據。 光譜分析: 兩個天文團隊的後續觀測結果顯示,ATLAS 的光譜中並未發現任何與彗星相符的氣體特徵,因此其是否為彗星仍需持續觀測。 小行星可能性的排除: 直徑與光亮度不符: 假如 ATLAS 是小行星,依據光亮度估算其直徑應約為 20 公里。 不符星際小行星儲量模型: 直徑 20 公里的小行星不符合星際小行星總體儲量模型。如果它真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小行星,過去五年理應觀測到約 100 萬顆直徑小於 100 米的系外小型天體,但現實中只發現了具爭議性的奧陌陌。 結論: 因此,ATLAS 是小行星的機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三、 阿維·勒布發現的異常特徵與推測 阿維·勒布在對 ATLAS 的進一步觀察中發現了多個難以用機率解釋的異常之處,引發了他對其可能性的強烈好奇。 Read more...